吃膩了夏天的西瓜,秋天的葡萄、蘋果、梨、橙子、石榴、鮮棗開始輪番上市,這些水果從樹上到紅星大市場,歷經了挑選、采摘、加工、包裝、冷鏈運輸等環節。水果和蔬菜一樣,都有保質期短、易變質的特點,無論是通過生鮮電商渠道,還是傳統的市場、商超購買,冷鏈運輸的速度始終決定了農產品到消費者手中的新鮮程度。
國外的冷藏運輸興起于19世紀上半葉,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發展時間上的差距決定了我國冷鏈物流僅僅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不論從冷藏率還是從管理水平來看,始終遠遠的落后于發達國家。從樂觀角度看,這也反映出我國在冷鏈物流發展上還有很大的空間,尤其是依托于農產品冷鏈物流本身的需求。
我國現代化冷鏈物流體系尚不完善
發達國家農產品冷鏈物流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經過70余年的發展歷程,迄今已經形成了以信息技術為核心,以儲藏技術、運輸技術、配送技術、自動化倉儲技術、庫存控制技術等專業技術為支撐的現代化冷鏈物流體系。
中國是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受益于人民群眾對農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冷鏈物流企業不斷涌現,適應我國國情的低能耗、低成本的冷鏈處理技術的廣泛推廣,進一步呈現出網絡化、標準化、規模化、集團化發展態勢。
然而,在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負面的問題。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由于冷鏈的問題造成約有1200萬噸水果和1.3億噸蔬菜的浪費,總價值在100億美元左右,其數量足以滿足數億人對農產品的需求量。由此可見,我國現代化冷鏈物流體系遠未完善,具體表現在冷鏈應用率、冷藏保溫車占比、人均冷庫容量等多個指標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
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未來發展重點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基礎產業,農產品的生產、分配、交換、流通和消費共同構成了農業再生產的有機鏈條,任何一個環節缺失或不暢勢必影響農業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農產品全面短缺的時代已經結束,人們再也不用為擔心吃不上飯而苦惱。然而,由于全國各地區在區域性農產品的信息不對稱、生產種植沒有計劃性和目標性,導致農產品出現結構性過剩,甚至有媒體曝出農民因賣不掉、沒有銷路渠道而把自己辛苦種的水果爛在田間地頭、倒掉的新聞。
另一方面,長期在市場上接觸一線信息、懂點門路的市場經營商戶或是生鮮電商的創業者,在面對農產品挑選、加工、保鮮的程序中,早已提前準備好必要的冷藏設備。少則一個冷柜、冷庫,多則外加專業的冷藏汽車,安排好運輸隊伍,在晚上運到指定的市場,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果蔬的交易,從而推動下一輪農產品流通的周而復始。
面對制約農產品發展的信息化問題和廣泛的市場需求形勢,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迫在眉睫。
為此,國家發改委曾于2010年7月印發《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是將農產品冷鏈物流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政策推動下,冷鏈物流核心技術將得到廣泛推廣,建成一批運轉高效、規模化、現代化的跨區域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同時,每年約有4億噸生鮮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冷鏈物流比例逐步提高,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5%、15%、23%。
而在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方面,全國現有冷藏庫近2萬座,冷庫總容量880萬噸,其中冷卻物冷藏量140萬噸,凍結物冷藏量740萬噸;機械冷藏列車1910輛,機械冷藏汽車20000輛,冷藏船噸位10萬噸,年集裝箱生產能力100萬標準箱。
總體來看,盡管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規模化、系統化的冷鏈物流體系,但在同樣涉及到流通環節的農批市場中,已經有開始為經營商戶提前準備農產品保存的絕佳場所——冷藏保鮮區。